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06 点击次数:141
1947年的山东战场,充满着传奇。粟裕在鲁中、鲁南把国民党军打得晕头转向,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,尤其是鲁南会战、孟良崮会战,严重挫败了国民党军的信心。
就在这时,刘邓大军——也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,也奉中央军委之命,由豫北杀入鲁西南,以一连串急风骤雨般的行动,连连猎杀国民党军精锐整编师,与粟裕携手把山东战场闹了个天翻地覆。
一、实力仅次于东野的刘邓大军
1947年的晋冀鲁豫野战军(即俗称的刘邓大军,下文即以刘邓大军称呼),实力相当庞大。
当时全区军队总数达42万人,其中野战军28万人,地方武装14万人,下辖11个纵队,拥有一个榴炮团,各纵均有炮兵营。论其实力,比华东野战军还要强一些,仅比东北野战军稍弱。
刘邓大军活跃的主要区域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之地,是标准意义上的四战之地。当时刘邓大军有效控制了80座县城,解放区有人口2400余万。
刘邓大军的位置非常关键,隔断了国民党军各大战略区的联系。
刘邓北面是傅作义、阎锡山两大股敌人,东南面是徐州集团,正南是郑州洛阳一线的国民党军,西面则胡宗南集团。刘邓大军切断了同蒲、平汉、陇海几大铁路线,对津浦路也构成强大威胁。
国民党军屡屡对刘邓大军发起攻势,但都不能奈何,反而连连丧师折将,短短一年攻势中,竟然被刘伯承歼灭10多万人,刘邓大军能扩充到42万人,国民党军俘虏兵作出了重要“贡献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
坐拥如此雄厚之兵马,以及稳固的解放区,刘邓大军为何要向山东进军呢?
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,我军要开展战略进攻,当然要向外线进军。这完全是事后诸葛亮,就像抗日神剧里说,八年抗战就剩最后一年了。
事实上当时刘邓大军抛弃根据地,向鲁西南进军,完全是迫不得已。
原因有两个方面:
第一,国民党不计代价的重点进攻,确实给陕北解放区、山东解放区造成了极大压力。我们且不必去列举解放区的实际困难,单看一个数字就能大致感觉到。
自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,国民党军损失了112万精锐部队。
就算国民党军再笨,如此庞大的战损数字,必然造成解放军差不多对等的人员伤亡,例如孟良崮战役敌我伤亡比是1.1:1。
大量人员伤亡,必然要求解放区人民提供兵员,相应的衣粮、弹药、供给、随军役夫,算下来比正规军要多十倍甚至百倍,换言之,我们是用巨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解放区地盘换来的敌人伤亡。国民党军损失的只是军队,而我们损失的则是根据地、人口、粮食和生产体系。
长此以往,国民党军就算再损人112万人,他们也能依靠国统区重新组建军队。而我们的解放区却受不了长年累月的消耗。
如果还认识不到这是多么大的消耗,我们再看一组数据。
在一年的作战中,晋冀鲁豫全区,提供了7392万人次的参战劳力,负担的粮弹衣药折合小米达17.73亿斤。相当于全区每个老百姓都出了3次以上的劳力,人均提供了73.75斤小米。以当时落后的生产力,这无疑是一笔相当沉重的负担。
邓小平回忆说:“拿冀鲁豫来说,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,农民的鸡、猪、牲口看见的不多了,村里的树也少了,试问,扭在解放区打,我们受得了吗?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,就中了敌人的毒计。
第二,国民党军战略布势出现重大破绽。也就是所谓的哑铃,国民党军大股敌人分为三个部分,一在东北,一在西北,一在华东。东北距离远,且不必说。西北胡宗南集团30余万人,华东顾祝同集团亦有三、四十万人的重兵集团。
这两大股敌人向东西两个方向进攻,然而处于枢纽位置的中原、江汉一带,兵力却十分薄弱。兵法讲究批亢捣虚、攻其必救。由内线出击外线,在敌人兵力薄弱的哑铃中间位置出兵,创建新的根据地,是上佳之策。
原因说清楚了,但有识之士未免又会问,刘邓大军取捷径从河南安阳、新乡、郑州一线直接南下,岂不是更好?为何又要绕道鲁西南,走一道大弯路呢?
这就要说一说中央对刘邓大军寄予的厚望了。
二、刘伯承的两道难题
从现在披露的资料看,中央把刘邓大军分成了两部分,分别从鲁西南、豫西两个方向进军。
虽然刘伯承早有腹案,知道会向外线进军,但并没有想到中央会直接把大军主力一分为二。不得不说,这就是元帅与统帅的战略阶差,看问题的站位不一样,作出的决策就会有质的差别。
当然,刘伯承后来还有更想不到的事,他从未设想过兵强马壮的晋冀鲁豫大军,会变成大别山里的奔命之旅。这是后话,暂且不提。
主力一分为二,任务也各有不同。
刘伯承率领的东路主力12万人,与华野协同作战,目标是击破徐州顾祝同集团。
陈赓率领西路主力6万余人,与西野协同作战,威胁胡宗南系统。
看上去任务很光荣,地位很重要,但摆在刘伯承面前的,是一道无比艰巨的任务。
黄河与重兵。
首先是黄河。
蒋介石把黄河当成天险,号称一道黄河能抵40万大军。这话倒也不是红口白牙的胡说。黄河自1938年花园口炸堤以来,一直沿着淮河河道入海。抗战胜利后,经过国共双方共同努力,花园口的决口封堵成功,1947年3月有黄河又回到故道,从河南省东北方向流出,经山东西北入海。
新修的黄河大堤很不稳定,随时会有决口的风险,渡河有很大的危险。
其次是重兵。
国军调来整编32、58、66、70师,连同鲁西南原有的整编55师、68师,共计6个整编师约15万人的兵力,依托黄河天险,共同阻止刘伯承南下。
要论硬实力,刘伯承手下4个主力纵队,对敌人6个整编师,就算不说处于劣势,充其量只能说旗鼓相当。如果再加上黄河天险的加成,刘邓大军就完全处于劣势了。
但这都难不倒刘伯承。
打仗,打的就是对方的薄弱之处,刘伯承深谙这个道理。
黄河天险看似难以克服,仔细一看,处处都是破绽。国军刘汝明兵团负责河防,但刘汝明贪生怕死,住在郑州,从未到鲁西南黄河前线去过。虽然也做出来一副积极守河的样子,其实只派出4个旅的兵力,守长达300公里的黄河防线,这无疑是杯水车薪。
由于刘汝明本人不到前线,守河的部队更加懒散,象征性地在黄河南岸隔一里修一个地堡,修好地堡兵也不进去,而是强迫当地老百姓放哨,发现共军渡河他们才进入地堡。
若是一般统帅,发现这种弱点后,可能马上就要渡河。但刘伯承不。看棋看三步,才能走好。
刘伯承不止要过河,还要歼敌。他敏锐地发现刘汝明手下的几个师处于分散状态,互相之间隔了上百里,因此刘伯承定下作战决心,不仅要过河,还要抓住机会吃掉敌人几个整编师。
整编师,也就是军,在当时国共军队步兵序列中的基本作战单位,一个军拥有相对独立的作战、后勤、工程、运输等能力,既是军队的战斗力支柱,也非常具有象征性意义。
所以,解放战争中我军每场战争胜利与否,标志就是能否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师。
刘邓准备南渡黄河之时,华东战场粟裕刚刚灭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,刘邓大军全军上下也攒起来一股劲,要和兄弟部队比个高低。
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刘邓大军占全了,刘伯承信心十足。
三、连灭三个整编师
1947年6月30日至7月3日,刘邓大军在范县、阳谷一带乘虚渡过黄河,刘汝明布置的黄河防线如土鸡瓦狗一般,瞬间被刘邓大军冲垮。
刘汝明下辖的第55师连夜撤入郓城,龟缩入城企图坚守待援。刘伯承立即命令1纵快速追上,力图全歼之。1纵将士连脚上的黄泥都顾不上洗,就狂奔数十里追到城下,以1比1的兵力,把55师围了起来。
等倍兵力包围敌人,古今中外的兵书战策,谁都不敢说。而刘伯承就敢这么干。
这时,滑稽的一幕出现了。
整55师师长曹福林,本意只是找个城池暂避刘伯承的锋芒,顾祝同、刘汝明这两个上司,分别躲在徐州和郑州大后方,却要求前线部队奋力决战,以郓城为诱饵,吸引刘伯承顿兵于坚城之下,而后集结重兵歼灭之。
曹福林气得大骂,你们倒是想得挺好,别拿老子的命当诱饵!
这是国民党军的常态,作决策的人远在千里之外,既不拿一线将士的命当命,也浑然不知前线的情况,只知道按地图指挥、想当然地决策。
刘伯承判断出敌人的意图,轻松地化解了顾祝同、刘汝明的计划,分别派出两个纵队,直插鲁西南腹地,一攻定陶,一攻曹县,作出一副多路展开、全取鲁西南之势。
刘汝明大惑不解,刘伯承到底有多少兵力,怎么敢四面开弓?
他这一迷惑不要紧,散布在各个县城的国民军整编师纷纷自危,不敢向郓城方向运动,生怕被共军沿途截击。
曹福林在郓城抵抗了一天一夜,枉费他手里有近两万的人马,居然没有给刘邓一纵制造什么麻烦,城池很快被打破。曹福林带少数随从乘夜偷跑出去,副师长理明亚以下大部被俘。
一个整编师一天一夜就完了,给鲁西南其他国军造成巨大震撼,刘邓大军战斗力太恐怖了。
蒋介石闻报大怒,骂了一顿刘汝明废物,直接干预前线军务,改由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统率整编32、66、70师,集结在嘉祥一带抵挡刘邓大军。
不过这个决策也没有什么用。刘汝明是个废物,王敬久更废。此公刚刚在鲁中战场参加了孟良崮战役,手下指挥过第五军(邱清泉)、整编11师(胡琏),邱、胡不听王敬久指挥,坐视张灵甫被围而不积极救援。王敬久虽然是黄埔一期生,资格挺老,但对手下这两个悍将一点办法没有,借口牙病加重,偷偷跑回上海治病去了。
此番又调回鲁西南战场,乃是王敬久的老上司加保护伞顾祝同向蒋介石力谏,蒋才给了个面子,让他继续回山东统领部队。
王敬久有苦难言,怕得要死,却不敢说出来,真要再把顾祝同得罪了,辜负他一番让自己戴罪立功的好心,那可就死无葬身之地。没奈何,硬着头皮上吧。
面对刘伯承,王敬久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,既不知道刘伯承主力在哪里,也不知道他下一步往哪里打。王敬久便祭出了国民党军传统宝典:一字长蛇阵。
所属32师、66师、70师一字排开,以不变应万变,看看刘伯承往哪里打,再作后图。
临敌之前,最怕的就是犹豫。三个整编师如果立即缩成一团,以刘伯承手里仅10多万人的规模,吃掉这三个师并非易事,如果打成消耗战,顾祝同后续兵力能够及时杀到,局面或许真的能改观。
刘汝明见识有限,认识不到这些后招,刘伯承却敏锐地抓住了机会。
敌人处于分散状态,立即分割歼灭之。
刘伯承命令已经分散开的4个主力纵队立即集结于巨野县以南的六营集,准备围歼敌人位置最靠前的整70师。
刘汝明如梦方醒,赶忙命令70师后退,向后方的32师靠拢,会合后,一起向羊山集的整66师靠拢,缩成一团。
刘伯承掐准敌人会有这一招,派一部分兵力佯装主力袭扰70师后面的32师,制造出同时包围两个师的假象。
其实刘伯承哪有这本钱?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不可能两线并举。但32师身处危地,一夕数惊。师长唐永良要求通信股时刻保持与羊山集66师的联系,以便摸清位置随时后撤。但是通信线路被破坏,突然中断了联系。再加上刘伯承的佯动兵力打得很凶,唐永良吓得三魂出窍,以为刘伯承的大网撒到自己头上了,慌乱中又无法联系上66师,于是不敢向后撤,反而往前路,去找70抱团取暖。
这一来,形势又发生了变化,唐永良32师急于逃跑,阵形大乱,刘伯承当即决定佯动变真动,派主力1纵迅速追上,一顿激烈交战,32师被消灭了两个旅,师长唐永良只剩半个旅的人马逃到70师驻地。
真应了那句话,饶君走上焰摩天,脚下腾云须赶上。
32师残部和70师逃入六营集的小寨子里,又被刘伯承的主力围住了。
这个小寨子仅有200多户人家,面积非常小。国民党军近3万人马挤在里面,被刘邓大军一顿炮火伺候,伤亡非常惨重,坚持了1天多,就被彻底打垮。70师师长陈颐鼎被俘,唐永良趁乱逃走。
55师、32师、70师的覆灭,完全是国军指挥官自乱阵脚,暴露出太多破绽。更关键的是刘伯承战场嗅觉极为敏锐,在完全没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,依靠缜密的指挥、灵活多变的战术,以及部队强大的执行力,才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。
四、羊山集啃下硬骨头
当然,并非所有国民党军都是不堪一击的水货。
王敬久现在只剩最后一支有力的部队,整编66师。
这个师是陈诚土木系的老部队。师长宋瑞珂,黄埔三期生,作战极为勇敢,曾在围攻中原解放区的战斗中,给中原部队造成一定损失。
若依王敬久的想法,66师应该迅速后撤,三个整编师都完了,66师独木难支。但宋瑞珂坚持要守住羊山集,等待后续兵力跟上来与刘邓决战。
羊山集有一座羊山,东西约长5里,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羊卧在地上,东面山头像羊头,中间起伏像羊身,西面称羊尾。
羊山下有一个千余户人口的大镇子,宋瑞珂的66师就驻扎在这里。
王敬久金乡城到羊山集召集全师干部讲话。他说,要想打胜仗,不被歼灭,不当俘虏,必须做到十个字。头一个是稳扎稳打的“稳”字,接着一个个字说下去。可是讲完第九个字,把第十个字忘了,想了一会也记不起来,便说不讲算了。直到回到整编六十六师 师部吃饭的时候才记忆起来说,是灵活运用的“活”字。这天王的神色沮丧,精神颓唐。参谋人员背地讥讽地说:“王司令官吊儿郎当,没精打采,怕死怕俘。讲话时竟把活命的‘活’字忘了,预兆不妙。”
刘邓大军连战连胜,稍微有些轻敌。
7月15日陈再道率二纵杀到羊山集,没有怎么侦察地形,就贸然发动了进攻,激战一夜后拿下了羊头。满以为国民党军会一触即溃,谁知66师十分悍勇,立即组织炮兵向羊头猛轰,陈再道立不住脚,被迫退了出来。
随后二纵又猛攻了两天,仍然无法取得进展。
国民党军调鲁道源58师救羊山集,当时66师还有一个199旅在外围,与鲁道源一起前击。王敬久在电话里发了狠,说66师是陈诚总长的基本部队,限你们7月22日前必须进入羊山集,否则军法从事。
鲁道源事不关己,战不用心,走到一半遭到刘邓三纵的伏击,鲁道源一触即退。199旅有心解救自家部队,打得倒是很顽强,但是架不住刘邓三纵阻击得更顽强,199旅战至最后,5000兵力全部溃散,旅长被俘,只剩一个连长带着两个兵来到羊山集,算是完成了王敬久的命令。
宋瑞珂不由得心里一沉,看这样子,刘伯承不吃掉66师绝不会罢休。
中央军委听说了鲁西南的战况,由于既定方针是刘邓大军向南挺进,不宜在当地过多纠缠,中央便发电给刘伯承说,如果有信心全歼,就迅速解决。如果没有信心,可以丢下不打,直接南进。
刘伯承复电,虽然打得很艰难,但是有信心拿下。这股敌人很硬,如果弃而不打,到时我们南进,屁股后面始终跟着一头狼,也不好办。
战至7月27日,双方已激战12天,宋瑞珂前几天打得很凶,炮兵狠狠过了把瘾,但是过完瘾就后悔了,炮弹没有了,只能打巷战、逐屋争夺了。
蒋介石刚丢了整编74师,不忍心66师也没了,强令豫北的王仲廉率整编10师、206师来救羊山集。王仲廉在豫北早就被刘伯承狠狠地揍过,听见刘伯承这三个字就脑袋疼,哪里敢来撩虎须。王仲廉在蒋介石死命令之下,磨磨蹭蹭向鲁西南挺进,每天只走10多里跑,遇到刘伯承的小股兵力阻击,就立即缩成一团就地固守,向南京恐慌地上报,遭遇刘伯承大股主力……
蒋介石虽知这是胡说八道,但他也已无可奈何。鲁中方向粟裕打得正热闹,国民党军已经没有机动兵力来救羊山集了。
刘伯承亲自来到羊山集前线督战,二纵、三纵发动了最后的猛攻,相继拿下羊头、羊身的所有制高点,宋瑞珂手里的万余残兵,龟缩在山下的镇中,伤兵满营,已经无力再战了。
宋瑞珂召集各旅、团长官开会,问怎么办。各旅团的长官早已打得面如土色,支持不下去了,纷纷表示,打不下去了,再打除了死更多的人,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宋瑞珂沉默良久,决定停止抵抗,率残兵投降。
整编66师作战之顽强,远远超出刘邓大军的预料,战斗打了12天,二纵、三纵付出了重大牺牲,伤亡团以上干部达19人。
羊山集结役胜利,标志着刘邓大军鲁西南战役的全面胜利。在28天时间里,消灭了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,共计毙伤俘敌5.6万人,完全打通了大军南进的通路。
刘伯承心情大畅,赋诗一首:狼山战捷复羊山,
炮火雷鸣烟雾间。
千万居民齐拍手,
欣看子弟夺城关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